中國環境報:從中圣公司看環評機構試水市場競爭
〇 中國環境報
●截至2016年6月底,除環境保護部屬8家機構完成脫鉤外,全國已有286家省、市級環科院所完成脫鉤,剩余64家還未完成脫鉤。年內還有第三批系統環評機構需按期完成脫鉤任務。
“我們決不允許‘卡著審批吃環保、戴著紅頂賺錢。’”去年兩會期間,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記者會上,環境保護部部長陳吉寧對外承諾,環境保護部所屬事業單位的8個環評機構率先全部從環境保護部脫離,其他地方的分批分期也要全部脫離,逾期不脫離的,一律取消環評資質。
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6月底,除環境保護部屬8家機構完成脫鉤外,全國已有286家省、市級環科院所完成脫鉤,剩余64家還未完成脫鉤。年內還有第三批系統環評機構需按期完成脫鉤任務。
沒有了“鐵飯碗”,就意味著改制后的環評機構要面對純粹的市場競爭。作為獨立的企業,如何在發展過程中做大做強是脫鉤后的環評機構面臨的問題。
◆專業人才構成核心競爭力
環評機構轉型后,企業更注重人才引進、培養和激勵
記者了解到,專業人才對于環評機構來說是最核心的競爭力。環評機構在脫鉤改制后,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專業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只有解決人員和技術問題,保證業務質量,才可能談得上企業的發展。
具有注冊環評工程師資格的業務人員很多在原來的事業單位都擁有行政職務。環評業務從環保系統徹底剝離,也就意味著一部分環評專業人才存在著分流情況。
為此,有企業開始注重人才培養。作為陜西環保產業集團的全資子公司,陜西中圣環境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每年拿出100萬元作為人才轉型基金,用于人才的引進、培養和激勵。
在引進人才方面,陜西中圣通過面向社會公開招聘的方式引進高端人才,增強公司技術實力,對每名環評工程師獎勵兩萬元,用于生活安置及補助。
“人才引進的獎勵機制,就是為維護公司資質,提升公司競爭力做好儲備。通過人才的引進,我們希望可以進一步增強公司在專業領域的實力。”陜西中圣總經理姬瑜表示。
在激勵機制方面,廣東順德環境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重視員工對于業務創新的獎勵和分享。而陜西中圣對于每年考取注冊環評工程師的員工按考取周期每人獎勵1萬元~3萬元獎金,并設置各種單項獎項。
◆體制改革告別“大鍋飯”
公司化運營提高工作效率,業務質量把關體系成熟
環評脫鉤改制,產生的影響是破除了行政體制所帶來的“紅利”。
“環評機構在舊的經營體制下,多數是以吃‘大鍋飯’的形式,這種管理模式和分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夠激發人員的工作積極性。”中國環保產業協會環評分會理事長祝興祥認為,改制后的環評機構通過公司化運營,可以有效激發員工的積極性,提高其工作效率。
為此,陜西中圣陸續出臺并修訂了一系列管理、激勵制度,涉及人事薪酬、行政后勤、報告質量、財務管理、市場開發等各個方面,使企業管理有據可依、有章可循,全面提升了公司的管理能力,為公司的發展壯大奠定了堅實基礎。
同時,公司還不斷完善績效考核,加大對員工的考核力度。對于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分別進行差異化和精細化的考核,有力推動了公司各項業務又好又快的發展。
◆早改革早受益
擴大經營范圍和業務領域,綜合服務成發展方向
在業務種類方面,廣東省廣州市番禺環境科學所有限公司在環境監理和環保工程,清潔生產和水土保持方案以及規劃環評和企業“環保管家”等方面進行了拓展和嘗試。
同樣是脫鉤改制,擁有更多技術力量的陜西中圣在業務的拓展和范圍方面的成績更為明顯。
陜西中圣在改制首年就簽訂了超過1億元的合同,實現凈利潤2307萬元。這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省外業務的成功拓展。改制之后,公司構建了以陜西為中心,輻射周邊的市場網絡,并與省內外地方企業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并設立分公司,打開了以往難以介入的省外市場。
(引用有刪節)
COPYRIGHT ? 2015 陜西環保產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技術支持:陜西環保智信科技有限公司
陜公網安備 61019002000347號 陜ICP備15009596號-1